事實證明,張萬邦真是個烏鴉嘴,他的話幾乎可以說是一語成讖,他要面對的雖然不是一萬騎兵,但比一萬騎兵更糟糕——那是一萬兩千騎兵。唯一的好消息是他沒有一頭撞上整個炒花部主力。
炒花部雖然出兵人數(shù)比察哈爾部更多,但由于雙方地位的差異,這一萬兩千騎兵仍然成了前鋒,而且由于遼河以北是炒花自家的地盤,所以也沒有刻意把主力和探馬的距離拉得比較開,那群探馬相距炒花部主力僅僅只有騎兵跑大半個時辰的距離。
因此,當(dāng)張萬邦從東昌堡趕到三岔河碼頭,又從遼河南岸坐船到北岸時,炒花部的那三十多名探馬也正好與炒花部主力會合了。
炒花臺吉此時得到的情報讓他覺得有點小麻煩,因為探馬們告訴他,對岸的三岔河碼頭附近??苛舜罅看?,看起來至少一半以上是有炮的“京華船”。
京華在整個遼河流域橫行無忌,甚至敢深入他炒花部掌握的西遼河,在河里耀武揚威,出入宛如無人之境,這一點炒花當(dāng)然是知道的,只是他實在是拿京華的船隊毫無辦法。
不過,他只知道京華的船隊縱橫遼河無敵手,卻對京華在遼河上的船只具體數(shù)量不是很清楚,而其中配備了武器裝備的船只有多少,就更是一團(tuán)霧水了。
然而此刻探馬告訴他的消息是,對岸至少有二十條船看起來有炮。
這顯然是個大大的壞消息,意味著他想渡河南下可能有很大的麻煩——本來他就征集不到幾條船,因為蒙古人自己是很少棄馬從舟的,遼河上的船幾乎百分之百都是漢人的,他這北岸根本沒得征集。
萬歷六年那一次搶掠遼南之所以進(jìn)軍順利,主要原因是出兵的時間已經(jīng)是冬天,那會兒遼河早就結(jié)冰了,而且結(jié)得很厚實,他和圖們那次是直接牽馬走過去的(注:遼河每年有四個月左右的結(jié)冰期,中游以北更長一點。)
但這一次出兵早了,現(xiàn)在還是中秋剛過沒多久,顯然還不到冰期。
去他姥姥的,怎么把這茬給忘了,真是見鬼!炒花心中暗罵道。
其實他也并不是真忘了,而只是沒料到區(qū)區(qū)兩三年時間下來,遼河里多了京華這條過江龍,因為如果是以前來此,就算遼河沒有封凍,臨時造一批筏子也能過河,只是要分批次慢慢過罷了。而他們都是騎兵,來得極快,就算浪費一點時間造筏子,對岸的明軍主力也沒法這么快趕來堵截他。
眼瞅著出了這么大的紕漏,炒花的心情十分糟糕,沉著臉轉(zhuǎn)了幾個圈,跺跺腳道:“不行,本臺吉要親自去看一看漢人的船隊實力到底如何?!?
此刻炒花心里想的是如果京華的船隊真的一看就惹不起,那就仗著騎兵的速度優(yōu)勢換個地方渡河,實在不行就先退回去幾十里,放棄直接攻打東昌堡的計劃,改從自家占據(jù)的西遼河渡河。
然后先打西面的平山臺堡,再南下攻克西寧堡,再然后……好吧,再然后還是要渡遼河,只不過那時候可供選擇的河段就更多了,他覺得對岸的漢人船隊不可能在幾百里遼河處處都能設(shè)防,自己只要仗著速度優(yōu)勢,總能找到可以渡河的地段。
反正李成梁不會來援,浪費一點時間又怕什么?
由于早已知道京華的船隊有炮,炒花的大營并沒有直接頂?shù)胶舆吶?,而是在遼河三岔口河段以北三十多里的地方扎營(注:實際上由于遼河分叉,本書這里的這條遼河在現(xiàn)代被稱為大遼河,如果大家有看書極其認(rèn)真、是對不要弄混了,不然可能會迷糊。),既然只是去查看敵情,炒花也就沒把大軍全部帶去,而是只帶了一千余騎。
實際上對于此刻的張萬邦來說,一千余和一萬二沒有太大的差別,反正他只有五十人,怎么比都是力量懸殊,根本沒得打。
張萬邦帶著人在岸邊查探了一會兒,那批炒花部探馬自然是找不到了,但多虧今天下了點雨,他發(fā)現(xiàn)了炒花部探馬留在泥濘地里的馬蹄印。
張萬邦二話不說就靠著這點蛛絲馬跡往北追,但走了不過一炷香的時間,便發(fā)現(xiàn)前方情況有些不對勁。
雨天雖然沒法從煙塵上預(yù)知前方有騎兵靠近,但地聽仍然是可行的,雖說不方便趴在泥水里進(jìn)行地聽,可是靠在大樹上聽,也能達(dá)成同樣的效果,而這項技能對于經(jīng)常在山西那種山區(qū)行軍作戰(zhàn)的宣大戰(zhàn)士而并不神奇,這些家丁幾乎人人都會這一手。
一名家丁奉命在路邊把一顆大樹的樹皮刮去臉盤大一塊,在平整的樹干上聽了僅僅幾個呼吸的時間,臉色一下子就難看起來,馬上又貼得更緊一點,仔細(xì)聽了聽,然后馬上跳了起來,急急忙忙朝張萬邦道:“少爺!那些遼東兵不起爛山(注:山西方,形容人沒出息,辦不了大事),盡他娘的撇子(胡說),前頭至少有上千騎兵朝著咱們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