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日晚上,許仲、樂進、荀攸等率余下的部隊抵達(dá)徐縣。
反攻徐縣的淮北沿岸笮軍在被陳即等擊潰后,因見荀軍的援軍已渡淮北至,隨后不久又聞虹縣的孫堅部有異動,似有與荀軍聯(lián)手、越界來攻的意思,兩個消息傳出,包括原先在淮北留防、沒有參與反攻徐縣行動的笮軍,也都皆無了斗志,無不驚惶震駭,除了少數(shù)還堅守陣地外,其余的要么穿過徐縣境北上逃去夏丘,要么干脆就丟盔棄甲,結(jié)伴還鄉(xiāng)去了。
也正因此,許仲等渡淮到徐,一路上都沒有碰上有效的抵抗。
到了徐縣,雖已入夜,許仲卻無休息之意,稍稍安排下部隊的駐扎等事宜后,馬上召集江鵠、劉備等將校,與樂進、荀攸等人一起,和大家聚議軍事,部署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軍議便在縣寺的正堂中舉行。
等到諸將到齊,許仲先是令關(guān)羽上前,對他說道:“此回克徐縣,君功最大,我已上書建威將軍,為君表功了。”
關(guān)羽道:“若無劉校尉、江校尉、陳軍侯等援助及時,羽雖克徐縣,恐亦難守。”
他這卻是在為劉備表功了。
許仲點頭說道:“玄德諸人渡淮兩戰(zhàn),不但解了徐縣之危,亦為我部渡淮掃清了障礙,他們的功勞,我也已上書建威將軍了。”頓了下,許仲又道,“我聞玄德,說助君取徐縣的那些壯士請從君征戰(zhàn),我也一并將此事報給了建威將軍,想來不日就會有命令傳下?!?
關(guān)羽應(yīng)了聲“是”,行個軍禮,退回到了劉備身后。
來參與軍議的諸位軍官,除了許仲和諸校尉,只有騎軍的軍司馬張飛是因為雖名為“軍司馬”,而實為這支從許仲征戰(zhàn)的騎兵的最高軍官有坐席,其余的校尉以下軍官都是無位的,關(guān)羽是劉備部中的軍司馬,也沒有坐席,他雖是立下了大功,然此時從立在劉備席后,卻是毫無以功自滿的模樣,與往常對待劉備的態(tài)度一模一樣,這番情狀入到諸人眼中,都是暗暗贊嘆。
一是贊嘆關(guān)羽忠義,二是贊嘆劉備得人。
說過功勞,話入正題。
許仲環(huán)顧堂上諸人,說道:“入下邳不過數(shù)日,我軍先下淮陵,又克徐縣,淮水之險已不復(fù)存,但諸君切莫驕恣,需知:淮陵與徐二縣之所以能得,并非只是因為君等的戰(zhàn)功,更是因為闕司馬及他早先布下的內(nèi)應(yīng)之功,如無闕司馬,我軍斷履險如夷,連拔兩縣?!?
諸人道:“是?!?
許仲接著說道:“打下了徐縣,接下來就是夏丘。夏丘一戰(zhàn),將會不易,諸君可有何良策?”
許仲向來寡,軍議上說起話來更是簡意賅,他說“夏丘一戰(zhàn),將會不易”,只是說了一個結(jié)語,沒有說原因,這乃是因為他認(rèn)為原因根本就不必說。他雖是覺得原因不比說,可在場的諸軍官中卻未必人人明白,所以荀攸當(dāng)下開口,把夏丘不易取的緣故講述了一遍。
荀攸來到懸掛在堂上的地圖前,對諸軍官說道:“許將軍夏丘不易取,此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