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法敏調(diào)動了兩萬新羅軍,與三萬倭國人在邊境對峙,廝殺。
奇怪的是,無論倭國還是新羅,他們互相廝殺時都是拼盡全力,戰(zhàn)場相遇全是不要命的打法,但對唐軍卻都是畢恭畢敬,不敢稍有違抗。
眼見局勢不可收拾,李勣終于派人發(fā)話了。
遣遼東道行軍副總管龐同善為使,赴兩國邊境調(diào)停倭國與新羅之爭。
李勣在書信中重點強調(diào),大唐,是愛好和平的國度,也是宗主國,絕不容許兩個藩屬國之間互相殘殺。
這次將遼東道行軍副總管派出來調(diào)停戰(zhàn)爭,可見大唐對兩國邊境摩擦事件的重視,你們最好聽話一點。
挾滅國之余威,又有強大的唐軍在高句麗虎視眈眈,倭國和新羅立馬老實了,同時恭敬地表示,愿意接受大唐的調(diào)停。
李勣的軍報到此為止,送出書信時,龐同善剛從唐軍大營動身。
李欽載又仔細看了幾遍軍報,然后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事情正按照祖孫倆的謀劃一步步地實現(xiàn)著。
若新羅國真以為龐同善是去調(diào)停戰(zhàn)爭的,未免有點天真了。
唐軍滅高句麗后,已開始對新羅國磨刀霍霍了,如今缺少的是一個名正順的出兵理由。
這個理由,相信龐同善會找到的。
海東半島如今只剩了一個新羅還沒劃入大唐的版圖,這可不行,強迫癥患者受不了,李治和李欽載也受不了。
軍報不算報捷,但在李欽載看來,這比報捷軍報更振奮人心。
海東半島的最后一塊拼圖,大唐正不慌不忙地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
軍報分為兩份,一份送至太極宮,另一份是李勣私人寫給李欽載的。
李欽載看到軍報的同時,太極宮里的李治自然也看到了。
不用說,當然是龍顏大悅,關于海東戰(zhàn)略,本就是李治,李欽載和朝中幾位重臣一同秘密商量的。
如今海東半島的局勢正朝著既定的目標發(fā)展,李勣不愧是三朝功勛,尤其是征戰(zhàn)方面更是經(jīng)驗豐富,只看倭國與新羅這場交鋒的細節(jié),就知道李勣是何等的老謀深算。
下午時分,太極宮出來了幾輛馬車,上面滿載各種絲帛瓷器和美酒美食,馬車由禁衛(wèi)護送,駛至英國公府門前停下。
這些都是李治賞賜的東西,理由是酬勞英公征戰(zhàn)有功,當然,具體什么功就不說了,對新羅出兵這件事還屬于大唐的高度機密,沒幾個人知道。
李思文代表國公府收下了李治的賞賜,宮人臨走前突然來到李欽載面前,恭敬地遞過一個小巧的錦盒。
李欽載打開錦盒,里面靜靜地躺著一貫簇新的開元通寶。
整整一貫錢,不多也不少。
李欽載頓時明白了,含笑收下了這一貫錢。
(本章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