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蔣華東沒有深愛的她,沒有可愛的女兒,更沒有這一身風光與榮耀。
他只是一個在沈張手下拿命混生存的古惑仔,俗稱打手。
蔣華東十三歲時家鄉(xiāng)鬧了一場特別大的災害,他生活的小城縣完全是靠著種地和紙坊為生,所以這場天災無異于是要了人性命的。
父母在那場天災中全部死亡,幾名關系好一點的親人逃得逃,失蹤得失蹤,政府介入時,已經(jīng)到了無法彌補的地步。
年少的蔣華東憑著骨子里的韌勁和不服輸?shù)膽B(tài)度背井離鄉(xiāng)南上,而那時的上海還遠沒有現(xiàn)在的繁華與現(xiàn)代,九十年代中的深圳剛剛成為特區(qū)不到十年,還屬于飛速起步的狀態(tài),并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于是南三角的富庶和機遇讓青春氣盛的蔣華東發(fā)現(xiàn)了生機。
南三角在國力不算昌盛的90年代中,雖然富庶但卻有很大漏洞,法律的不嚴謹讓一大批有膽識有魄力不怕死的人抓住了商機,一躍而起,風光無限。
沈張就是這樣一群人當之無愧的典范。
天上人間皇家壹號等等名譽全國的夜總會都是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發(fā)展到了一個讓人咂舌的地步,而黃賭毒也在這個時間段成為法律上極大的棘手和漏項。故而發(fā)展到了顛峰時期。
沈張在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幾乎壟斷了南三角所有進出口的違禁產(chǎn)品,從中牟取暴利多達幾個億,那時候的幾個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幾十億,如果全額投入的話甚至可以挽救一座經(jīng)濟實力貧瘠的三線城市。
沈張的大名在碼頭和夜場幾乎無人不知,提起他相當于一張通行證,黑白兩道全都暢行無阻。
蔣華東為了更好的在這個社會生存,他選擇了投奔沈張,可他只是一個少年,根本沒有資格見到他,恰好是沈張的二號碼頭招工,蔣華東便順理成章進入,而那時他才剛滿十四歲,還是法律不允許的工作年紀,可沒人會在碼頭成千上萬的工人中一個個查,而且這些工人沒有絲毫保障,就算死了沉尸海底,都未必有人調(diào)查。
蔣華東工作了不到兩年,在一次特大的警方稽查中,二號碼頭成為了重點排查對象,蔣華東并不太了解那些貨物是什么,他只明白這是他往上爬得到沈張信任的關鍵,他不愿一輩子屈居認下當一個小工人,他要往上爬,爬到堂主位置,做沈張的左膀右臂,才能賺大錢,揚眉吐氣。
在所有工人和堂主都驚慌的時刻,蔣華東挺身而出,他搶過一名堂主的短槍,以極快速度崇尚船艙最高點,用風帆遮擋自己身體,朝著不遠處的警車砰砰發(fā)射四法子彈,大批警方持槍警戒,沿著水溝處返回,而蔣華東借著帆繩的稱重墜入海中,迅速游到另外一個距離二號碼頭最遠的位置,再次發(fā)射,剩下一批警方又朝著這邊涌來,與此同時控制住從一號到七號的整個碼頭。
但唯獨二號碼頭沒有發(fā)生槍響,于是警方本能的選擇了忽視,而在警方進行排查槍響地方的人員時,蔣華東沉著冷靜吩咐幾名工人沿著水溝內(nèi)行走,將貨物搬入船艙底部暫存,完美躲過此次的警方突查,為沈張的二號碼頭挽救貨物三十余箱。
這一仗成名,沈張親自見了蔣華東,這個只有十六歲少年眉目間的英氣和沉穩(wěn)讓沈張大吃一驚,他從沒見過這樣出眾的男孩,他不管見任何一個人,都是卑躬屈膝亦步亦趨,唯有蔣華東,他直挺挺站在那里,好像誰也不怕,這份張狂的氣度讓沈張格外欣賞,他詢問蔣華東說,“你自己一個人轉(zhuǎn)移了幾十名警方的注意,你怎樣做到的?”
蔣華東說,“南三角碼頭是很多罪惡的來源,警方很清楚這一點,他們來的目的是排查違禁貨物,可沒有想到,還有這么大膽的工人公然開槍示威,槍的危害力在于可以殺人,所以他們自然會權衡利弊后先排查更大危害的,查找槍聲來源是警方最先要做的事。而我故意在一號和四六號碼頭的位置開槍,就是為了吸引警方過去,為您的二號碼頭轉(zhuǎn)移貨物爭取時間,至于我開槍射擊警車方向,是為了干擾警方思路,讓他們以為是一起特大襲警事故,警方也是人,本能的會按照我的設計走?!?
沈張滿意的點點頭,“有膽識有計謀,關鍵是你的冷靜,在那樣時刻,我的幾名堂主都有些驚慌,唯獨你還能這樣有條不紊處理,緊急情況的解決考驗一個人的城府和腦力,可你之前接觸過手槍嗎?”
蔣華東說,“沒有,但這個沒什么難的。也不需要我瞄準,只是制造混亂,所以我不會擔心射程的精確,沒膽子的老百姓本能懼怕武器,是因為貪生怕死,但我不怕死,怕死怕失敗的人最后都一無所成,只能當一個最平庸的打工仔?!?
從那以后,蔣華東成為了沈張最心愛的手下,他不管去哪里都將蔣華東帶在身邊,吃喝用度都是最好的,不論年紀大小,所有人都會尊稱蔣華東一聲華哥。
沈張說心狠手辣的人,這個社會上很多,每一個有所成的人,都不會心慈手軟鼠肚雞腸。但在危急關頭不急不躁,沉穩(wěn)運籌,還能敢于嘗試從沒接觸過的東西,不貪生怕死,不畏懼敵情,這才是很多人都不具備的。
而蔣華東用了僅僅兩年時間,從一名人人差遣的古惑仔成為一個眾人擁簇萬人之上的地下圈子頭目,蔣華東的大名在南三角一夜之間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