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給老夫一個交待
謝允不想回豫州陳郡,原因非常簡單,他是一個清心寡欲之人,一心求道,因為冉明,他的道也求不成了,所以看冉明非常不爽。
謝允挑頭,也帶動一部分人不愿意回豫州,這些是大都是謝氏偏支子弟,陳郡謝氏上千族人,在歷史上留下名號的不過區(qū)區(qū)十?dāng)?shù)人,他們大都還是文不成武不就,因為謝氏余蔭,得到一個小官,過著有田、有產(chǎn)妻妾成群的日子。
當(dāng)然還有不少人抱著留下看守田產(chǎn)的心思。他們的田產(chǎn)、店鋪、房產(chǎn)這些東西都帶不走,賣掉雖然會賣一部分,但是肯定會留下大部分。這些東西需要人看守,特別是當(dāng)初南遷的時候,留北支的那些苦哈哈,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現(xiàn)在北方各大士族都變成了嫡弱庶強,瑯琊王氏的庶子,在魏國居然能做到次九卿的位置,在東晉,哪怕是王氏嫡子也不敢想象。
謝氏的爭吵越來越激烈,人就是這樣,如果遇到利益紛爭的時候,再好的關(guān)系也會變得惡劣,多少手足兄弟還不是因為利益,反目成仇?
謝安看著滿堂吵鬧的宗族會議,有點茫然。謝安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在歷史上他一直沒有出仕,就是因為他的從兄謝尚是豫州刺史,鎮(zhèn)西將軍。他的長兄謝奕、弟弟謝萬都位高權(quán)重,為避免陳郡謝氏權(quán)柄甚重,遭到朝廷猜忌,所以他避而不出。直到謝尚、謝奕病逝,謝萬被罷黜,使謝氏家族的權(quán)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才主動接受桓溫征召成為西府參軍!
在這個時空,魏國異軍突起,大有統(tǒng)一天下之勢,謝安知道以晉朝內(nèi)憂外患的破攤子,肯定不是魏國的對手。魏國雖然主體官僚仍是士族,這些被胡人長期欺壓,在這樣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他們養(yǎng)成二世祖,相反,反而養(yǎng)成他們積極向上的性格。
魏國官員最想做的事那就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胡人,以嫡支戴給他們無形的枷鎖。魏國士放可以接受關(guān)中士族,但是絕對不會接受他們原本同根而生的血絲同袍。
另外就是魏國冉閔是開國皇帝,但凡開國皇帝都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那就是在軍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望,所以歷朝歷代,士族在開國皇帝面前都有有所收斂,皇帝能掌握軍權(quán),所以就沒有士族敢反皇帝,在國家暴力機器,士族的力量還是太弱!
謝安能看到冉魏與司馬晉的區(qū)別,他也知道冉魏越發(fā)展,實力就會越強大,無論代國。還是燕國、秦國,根本就沒有能力給魏國制造麻煩。如果真正等到魏國統(tǒng)一天下時,謝氏再想抱冉氏的粗腿就太遲了。
謝安淡淡的笑道:“愿意留的,就留下來,愿意走的就走!”
謝安的話讓謝允有一點成就感,必竟謝安讓步,在謝允看來,這是謝安對他的退讓!就在這時,一個管事在謝尚耳邊輕聲低語起來,謝尚聞頓時臉色大變。
謝廣看到這一幕對謝尚道:“仁祖,發(fā)生了什么事,說來聽聽!”
對于這個三叔,謝尚向來尊敬,他起身道:“沒有什么,太后鳳駕到了府門口,看來,我們都應(yīng)該出去接駕!”
謝安暗道“果然,這世界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太后都知道了此事,恐怕東晉各大士族也都知道了!”
謝廣擺了擺手道“其他人就不用了,仁祖和無奕、安石你們?nèi)齻€去迎一下!”
東晉皇太后實際的掌舵人,諸蒜子此時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悠閑的在謝氏的貴賓招待廳內(nèi)喝著茶。
謝尚、謝奕、謝安三人知道諸蒜子今天晚上光臨謝府的用意,他們都在忐忑,諸蒜子會采取什么辦法對付謝氏。如果是打壓的話。謝氏不是其他士族,可以任人拿捏,謝尚為安西將軍,事實上是東晉除桓溫之外的一個藩鎮(zhèn),實力遠經(jīng)司馬勛、殷浩和袁真之上。雖然比不上桓溫,但是對付東晉朝廷并不太困難!
只是拉攏的話,就更有意思多了,冉氏的誠意已經(jīng)顯示出來了,除了諸多官位,還有那個白糖,這可是謝氏的金山,可以源源不斷的為謝氏帶來豐厚的利益!
同時,謝安也松了口氣,諸蒜子肯屈尊降貴,駕臨謝氏,本身就說明了問題。這恰恰是諸蒜子的聰明之處,她是向謝氏示以友好,這說明事情還沒有壞到無法挽回的局面!
謝尚、謝奕、謝安三人不約而同的盡掃臉上的憂郁之色,看來他們?nèi)齻€都是聰明人,都想通了!
好一陣寒暄,賓分主次,相對而坐。諸蒜子道:“聽說魏國來了旨意?不知道如何安排哀家的這個女兒!”
諸蒜子故意把女兒咬得很重,意味非常明顯。
謝奕見諸蒜子居然沒有開口問他們幾個封賞的事情,反而單獨問起了謝道韞的事情,不免有點意外。謝奕道:“回稟太后,魏國皇帝來了圣旨,冊封新安公主為膠東王貞敬王妃!”
諸蒜子淡淡的道:“貞者節(jié)操也,形容忠貞不二,敬者,德之聚也,貞敬王妃,呵呵!”諸蒜子淡淡的笑了起來,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謝愛卿,可明白魏國皇帝的意思?”
中國的文文博大精深,有點含蓄,有點內(nèi)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釋出多種意思。諸蒜子道出了字面意思。中國人有句話叫做缺啥補啥,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當(dāng)時的大明內(nèi)閣就知道作為太子的正德皇帝,胡作非為,能給他起了一個正德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