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道:“咱們慎陽也算是上縣,人雖然不多,可以六七千青壯還是有的,我們這六七千人打野戰(zhàn)不行,拒城而守,怎么也可以堅持個一兩年,有這一兩年的時間,咱們大魏王師怎么也可能收拾掉北漢國,調頭南下。”
“人,錢,糧食我們都有,可是沒有甲胄和兵刃也沒有辦法啊,總不能拿著鋤頭和棍子跟晉賊斗吧!”
許承祖聽到眾人的話,感慨萬千的道:“往日若我國民可以如此齊心,怎么也不會任由胡人肆虐,神州也不會沉淪……”
文姓地主卻道“民還是一樣的民,心還是一樣的心,只是朝廷可不是一樣的朝廷啊!”
許承祖道:“劉縣尉,本縣庫房還有多少軍械。”
劉縣尉恭敬的道:“由于大軍北上都是輕裝前行,八具八牛弩以及六部投石機皆在,其中還有不少淘汰下來,沒有來得及銷毀的舊甲,雖然是舊甲、兵刃,湊合著還能用。就算缺少的部分,城中還有幾家鐵匠作坊,平時他們也打造農具和菜刀,應該還有一些鐵,我們可以臨時打造一部分兵刃。”
幕僚也道:“東翁,如此看來大事可期!”
許承祖道:“如此,那就放手一搏?”
眾商賈富戶士紳都齊心道:“請縣尊示下!”
許承祖道:“諸位,正傎國家危難之際,方是我輩大顯身手之機,我們有錢的出錢,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朝廷是不會忘記我們的。但凡捐資捐糧,本縣當會上表朝廷,讓朝廷給予表彰。即使身死,咱們大魏也會為我等報仇的?!?
慎陽縣上下齊動了,在高舉大義之名的大旗下,許承祖周圍聚集了無數商賈士紳,他們紛紛慷慨解囊。短短幾天功夫,近六萬石糧食運進縣城府庫,四千多青壯也應召而來,許承祖就下令解開兵器庫封印,取出兵刃甲胄,日夜操練。其他民夫也都修城的修城,打造兵刃的打造兵刃。
古代的農民幾乎都是萬能工,平時他們還要服役,像什么城溝渠、城墻、建造宮殿、道路的雜活?,F在由于民間太窮,冉明就上表冉閔,廢除徭役,以工代賑。由于沒有徭役,也沒有苛捐雜稅,魏國百姓的負擔輕了太多。
總之百姓是務實的,只要誰對他們好,他們是不會在呼誰在他們頭上當皇帝。中國是一個以宗族為紐帶的國度,慎陽一縣都是宗族為單位募集青壯,有的大姓人數多,族中有威望的人就被許承祖委任為隊長或屯長。唯一一個接觸過兵事的劉縣尉就成了臨時大**,許承祖為參軍。
沒有訓練過的百姓,幾乎沒有戰(zhàn)斗力這是現代人的意識,可是在古代,征召百姓入伍參戰(zhàn)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漢人雖然不夠武勇也不夠兇悍,可是守城之法卻得心應手。
望著呼喝連連氣勢如虹的青壯,許承祖也是一陣感慨,如果當初晉朝可以如此齊心,中原也不會喪入敵手。
事實上百姓也是不反晉,也不是沒有抵抗之心,在匈奴劉淵起兵反晉時,當時中原反抗匈奴的義軍也層出不窮,可惜卻沒有有效的指揮系統(tǒng),也沒有人組織管理,讓一支支互不統(tǒng)屬的義軍被胡人消滅了。
祖逖北伐時,只有一百多部曲,三千匹絹(一匹絹大約一千二百錢,絹可代替貨幣支付。)僅僅依靠晉元帝給了一個名號,短短時間就拉起了三千大軍,數年經營,收復豫州大部,差點打回洛陽。
熟悉歷史的人都會感慨,同樣也會無奈。
冉明一心促使出現的武備軍體系,居然在他還沒有來及得實施時,就正式組建了.
慎陽人抵抗東晉,真的是因為大義氣節(jié)嗎?
其實說穿所謂的大義和氣節(jié)不過是一層表皮,實質問題是歸屬魏國符合慎陽大部分人的利益,商賈在魏國不僅有一個良好的經商環(huán)境,也有一層保護傘。士紳在魏國不僅有當官發(fā)財的空間,也有一展政治抱負的舞臺。當然,魏國的政治環(huán)境也不歧視庶族寒門,雖然他們的機會仍少于士族,對于庶族、寒門來說,這個機會有勝于無。
許承祖巡視青壯,高呼“大魏萬歲,大魏必勝,誓與慎陽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