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探底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有些人注定不能遺忘。有些人只要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會把天捅一個窟窿。有些人可以成功,卻經不起失敗,有些人卻偏偏像不死小強,他們越挫越勇,愈敗愈強。
比如三國那個劉備,前半生幾乎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然而,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必竟冉明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知識,就算他再孤陋寡聞,他也不可能忽視那個建立后燕的慕容垂。淝水之戰(zhàn),前奏苻堅大敗,然慕容垂所部三萬騎兵獨全,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墒悄饺荽箙s道:“彼以赤心投命,若何害之!茍?zhí)焖鶙?,圖之多便。且縱令北還,更待其釁,既不負宿心,可以義取天下?!?
慕容垂保護著苻堅回長安,怎么看慕容垂都像是一個忠義之人。事實上他最擅長隱忍,沒有萬分把握,他不會輕易發(fā)動,果然在時機成熟之后,慕容垂以最小和代價,復立燕國。
雖然在這個時空,陰差陽錯,因為自己的出現(xiàn),魏國有了和歷史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冉明得到了慕容垂率領三千騎兵進入魏國境內的消息,一下子驚出了一身冷汗。
魏國只所以能在燕國面前保持優(yōu)勢,不是依靠冉閔悍勇無雙,也不是燕國衰弱不堪。而是因為冉明這個穿越人士,帶著金手指。放眼整個歷史,恐怕沒有把變異的陷馬坑當成進攻或防守的主要武器。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軍都是境外作戰(zhàn),沒有任何包袱。廉頗之戰(zhàn)時,魏軍只剩下一座鄴城,也沒有后勒補給,既不需要分兵防守,也不需要防備燕軍斷絕糧道,只管一心應付燕軍既可。但是燕軍不一樣,燕軍雖然看上去兵多將廣,可是燕軍由于崛起時間太短,內部之間矛盾重重,君臣不合,幾乎處處都是漏洞。
現(xiàn)在不同,情況正好反過來。魏國重新占據(jù)冀、并、兗、青、洛、豫、司、雍等北方大部,地盤大了,自然派系林立,內部絕對不會像以前那樣團結,而且冉閔的嫡系人才太少,現(xiàn)在的魏國無論軍政,大部分官員都是士族門閥或豪強出身,他們有自己利益,自己的價值觀念,燕軍只要攻破魏境任何一點,魏國都會在瞬間陷入動亂。
對于魏國外強中干的表象,或許可以瞞過一些資質平庸的政治家,但是對于那些在歷史上有出色表現(xiàn)的政治家們,冉明不相信,他們會看不到魏國的這個現(xiàn)象。魏國的強大取決于一點,就是魏軍在對外戰(zhàn)爭中,只有不斷的取得勝利,一旦魏軍失敗,一旦冉閔死亡,魏國就會像苻堅在淝水大戰(zhàn)中失敗一樣,整個國家瞬間崩塌。
冉明明白,現(xiàn)在的魏國和那個時期的前秦一樣,各地方派系的勢力,只是畏懼魏國的軍事實力,一旦這個威懾力量不存在了,魏國也沒有了繼續(xù)存在的可能。除非冉閔可以數(shù)年或十數(shù)年,把冉氏魏國的統(tǒng)治深入人心。
可是,這個理想注定很難實現(xiàn)。冉閔沒有這個時間,魏國的敵人們,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時間。
接著冉明又看到了慕容恪在龍城集結燕國所部部落青壯,并收繳了他們的所有武器,看上去這像是對魏國投誠,然而冉明知道后世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略性的欺騙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就算是銷毀的武器都可以秘密制造,更何況只是暫時性的收回?
如果需要,慕容恪會在短時間內不需要動員就調集一支龐大的軍隊。整整七萬余騎兵,或許面對魏軍不占任何優(yōu)勢,可是現(xiàn)在冉閔把所有戰(zhàn)略機動部隊都調向了關中,整個冀州、并州幾乎空了,魏國邊軍戰(zhàn)斗力雖然不俗,可是他們的人數(shù)太少,根本不可能抵抗形成的拳頭的七萬燕軍騎兵。就算是防守力量最為強大的盧龍寨,燕軍也可以直接用人海將其淹沒。
冉明壓根就不相信燕國會降,說來也好笑,在后世冉明對《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印象最為深刻,或許小說的情節(jié)是杜撰的,不過對于慕容一族一心復國的心性,冉明是非常了解的。慕容皝建立前燕開始,慕容垂、慕容德、慕容沖都曾先后復立燕國,這是慕容家族的最高理想。
冉明又考慮到涼國的謝艾,現(xiàn)在謝艾尊張耀靈為帝,定都敦煌。要知道敦煌距離長安差不多三千多里,中間擁有大量補給困難的沙漠和戈壁灘,行軍異常困難,就算謝艾在軍事上表現(xiàn)平庸,這一仗都不好打。必竟魏國距離敦煌中間隔著金城(蘭州)、張掖、酒泉,這些城池都是堅城,沒有一個容易打的。更何況,謝艾并不容易對付??梢韵胂?,一旦魏國和涼國交戰(zhàn),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戰(zhàn)爭。
冉明想到這里,不再無動于衷,他立即飛筆寫書,告訴冉閔要提防慕容恪,提防燕國在他背后捅刀子。
信寫好了,冉明深吸了口氣,隨即想了想,又把這封信撕掉。因為冉明此時沒有證據(jù),證明慕容恪是詐降。冉閔作為一國皇帝,也不可能單憑冉明的揣測,就關上燕國投降魏國的大門。
冉明想破了腦袋,也沒有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王猛不在冉明身邊,冉明身邊現(xiàn)在連一個問計的人都沒有。
突然冉明看到一旁的杜聰,就算是抱怨似的把這個疑慮告訴了他。然而,杜聰想了想,搬出冉明書房內的沙盤,冉明的這個沙盤長約六丈,寬四丈余,有二百多塊小沙盤拼接而成,僅次于冉閔的行事沙盤。
杜聰指了指沙盤上的一點,冉明的眼睛不禁一亮。
杜聰指的地方就是占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