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孫泰之亂
作為魏國府兵制度的試點,事實上并不止一個靖邊堡。首批府兵試點,不僅包括朔州的靖邊堡、還有定襄揚威堡、幽州遼北駐遠堡、遼西平和堡、平州竹孤堡共五個上府,轄府兵七千五百人。
平州雖然不屬于西漢十三州之一,這是三國時期公孫度據(jù)遼東,自稱平州牧,后曹魏置平州刺史部,下轄遼東、昌黎、玄菟、帶方、樂浪五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市)。晉朝廢平州,把平州劃入幽州。然而前燕立國后,又復置平州,此時的平州刺史州治所在地移至昌黎郡昌黎,并且把遼東歸入幽州。
魏國滅掉遼東以后,事實上平州轄轄滄??ぃㄍɑ?、集安、白山一帶)、臨屯郡、昌黎、玄菟、帶方、樂浪、扶余國、高句麗國等九郡國。統(tǒng)縣七十六,戶二十一萬八(落)。而平州漢威堡則位于樂浪郡海冥縣(今在今**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和靖邊堡幾乎白地而建,平州竹孤堡堡則是在原來海冥縣城西的竹孤鎮(zhèn)上。
在黃海海州灣,此時已經(jīng)成了魏國著名的水產(chǎn)集散地,還有得到獨厚的水泥原料。這讓竹孤堡建成了唯一一個全鋼筋水泥澆筑的塢堡。設計中的竹孤堡成坐東朝西的長方形,其長九百八十三步,寬六百七十二步。城墻設計以青石為主,高約三丈六尺,厚約兩丈兩尺,設城門六座,其中西城墻南、中、北門開城門三座,而南城墻和北城墻則僅一座,東城墻同樣也是一座城門。
和靖邊堡不同,竹孤堡可動用的人力就多得多了,僅俘虜就超過一萬三千余人。此時任竹孤堡折沖府果毅都尉則是劉涉。說起劉涉,此人倒不是漢人,而是匈奴人。原名虛連鞮射那(匈奴語意為呼延家的狼),這匈奴人都有改漢姓劉的習慣,虛連鞮射那也不例外。虛連鞮射那原是慕容德的馬奴,在戰(zhàn)場反正,成了魏國蒼狼營的曉騎,后來立功成了蒼狼營的司馬。
不過匈奴人和漢人不一樣,匈奴人可從來沒有敬老的傳統(tǒng),在劉涉感覺體力大不如從前之后,就產(chǎn)生了退役的心思。
要說一個從六品的別部司馬,按照冉明的意思,這個退役時就可提一級,所以劉涉很自然的成了正六品的折沖都尉。此時劉涉站在木頭搭成了望塔上,捉刀而立,觀察著忙碌的施工現(xiàn)場??粗泵Φ氖┕がF(xiàn)場,劉涉內心的激動無復加,他是一個匈奴人,也是第一批拿到魏國漢籍的匈奴人。此時劉涉的年紀大了,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在他這個年紀,作為軍中別部司馬,年齡已經(jīng)太大了。
劉涉有自知之明,他不是漢人,雖然盡力學習漢語,雖然可以正常交流,但是對于漢字卻非常吃力。勉強可以看懂公文,至于在軍中升職,那就基本沒有希望了。魏國雖然可以依靠軍功升職,但是那僅限于基礎,作為軍中中級軍官,他已經(jīng)做到了極限,不是每一個馬奴都有衛(wèi)青那樣大的能力。所以在這個時候,劉涉申請了退役。
劉涉能成為折沖都尉,特別是府兵試行中的五個折沖府之一都尉,就因其匈奴人的身份占了很大的光。此時的魏國其實并不指漢族一個民族,魏國雖然不分民族,只分等級,以夷籍(降者初五年),歸化籍(降者后五年)、漢籍三等。其實魏國還有臣服的匈奴人、鮮卑人、高車人、丁零、鐵佛人、氐人、羌人自然也是高句麗、扶余人。這么多民族,狹隘的民族政策根本不適合國家的整體發(fā)展,所以魏國的民族政策從最開始的排斥,慢慢轉變?yōu)橥癁橹?。同化自然不是只有一外名義,還要落實,那么少數(shù)民族參軍、參政的機會也要給他們。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劉涉就成了折沖府的都尉。
能成為竹孤堡的都尉,劉涉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此時劉涉最大的兒子已經(jīng)十一歲了,他的正妻是一個漢女。當初曾被鮮卑人糟蹋過,可是人家匈奴人可是連自己的后媽都敢娶的,至于貞潔什么的,完全無視。因為戰(zhàn)爭關系,作為蒼狼營騎兵,一年僅一個月的休假,劉涉很少與妻子團聚,現(xiàn)在卻好了。轉為府兵,不必金戈鐵馬的戰(zhàn)事,事業(yè)有成了,家庭也圓滿了。
對于退役的府兵,所有的軍功得已保留,雖然退居二線,他們府兵也是兵,關鍵的時候,他們也需要上戰(zhàn)場。事實上根本不用下令,這批安北軍退役下來的將士,是作為二線軍隊,必要的時候,他們也要參戰(zhàn)的。當然如果輪到他們參戰(zhàn),說明魏國的局勢已經(jīng)非常危險了。
劉涉作為立過七級戰(zhàn)功的別部行馬,退役后分到了八傾地(非現(xiàn)在的公傾,而是每傾百畝),四頭牛、三匹退役戰(zhàn)馬還有相應的種子、耕具和宅院。這樣的家資就算在鄴城,在整個魏國也算中上等人家了。
卸甲歸田這詞,從前從來不是針對普通士兵或中低軍官說的,而是指手握重兵的大將。此時在魏國卻可以做一視同仁。安北軍幾乎全部將士都對冉是感恩戴德的,去軍隊之中,掙扎生死,每日枯燥軍律,還有生死危險說什么愛國情懷的確有,但絕對不是主要,參軍入伍還不就是想著改變自身命運,在軍隊之中攀升上社會的高層么?
冉明眼下實打實的對付了軍功爵的賞賜,又給了傷殘軍人,退伍軍人良好的安置,別說先期僅裁軍一萬,即使是十萬又是如何?打了一輩子仗,還不準人家卸甲歸田了?
府兵制是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一個兵制,從北周權臣宇文泰開始初創(chuàng),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天寶年間廢止,存在時間大約有二百年。從冉明這個后世之人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來看,曹魏時的屯田兵也好,府兵制也罷,以及明朝時期的衛(wèi)所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