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此令的背景是:李城回師,冉閔、姚弋仲、苻洪、段勤四將擁立了石遵為帝。三個月后,石遵欲殺冉閔,冉閔奮起殺石遵,立石鑒。自己被封為大將軍、武德王,與李農(nóng)等組織“新內(nèi)閣”,掌握了后趙實權(quán)。這種安排激怒了李城回師的其他將領(lǐng),姚弋仲、苻洪二人合兵,發(fā)布檄文,既反對石鑒,也反對冉閔,轉(zhuǎn)而支持在襄國的石祗。石鑒乃一反復小人,暗地指使他人殺冉閔。冉閔忍無可忍,將石鑒軟禁于御龍觀,擊斬孫伏都等,才發(fā)布以上命令的。
第二道殺胡令:“與政府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冉閔發(fā)布第一道命令,蓋緣于當時形勢嚴峻,“內(nèi)外六夷”之說只是一個概稱,不專指羯胡。但胡人心虛,自認前期為非作歹,殘殺漢人過多,目前冉閔、李農(nóng)、郎闿、劉群、盧諶等漢將漢官控制鄴城大局,自忖落不到好下場,一時間斬關(guān)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shù)。在這種情況下,冉閔才發(fā)布第二道命令,這道命令其實很開明,但容易被解讀為驅(qū)逐令。所以“胡羯去者填門”,而鄴城周邊的漢人聞之大喜,額手稱慶,載欣載奔,亦紛紛入城。當時只恨城門太小,道路太窄,爹娘生的腿少,外出者凄惶惶如喪家之犬,內(nèi)入者興沖沖如稚子之望父母。
第三道殺胡令:“其令內(nèi)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第二道開明的命令反而引起更大的混亂,胡人出城,而晉人入城,有如涇渭,冉閔至今還保留著石姓,希望能以石家后人的身份繼承后趙政權(quán)。但是,石虎子孫個個不是善類,同父同母尚且不共戴天,何況他一個外人。冉閔見胡人終不為已所用,發(fā)布第三道殺胡令。此令一出,殺戒打開。一日之中,斬首數(shù)萬。冉閔見民心可用,散倉庫錢糧以樹私恩,親率趙人誅殺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數(shù)日斬殺二十余萬,尸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
第四道殺胡令“傳檄境內(nèi),敕各地將領(lǐng)殺胡、驅(qū)胡?!?
“各地承書誅之,無月不戰(zhàn),高鼻多須者多被濫殺?!倍窢幍姆秶鷱泥挸菙U大到整個北方,連在關(guān)中的麻秋也承書殺胡。胡人不會等著被殺,只好西遁北逃,后趙擄掠的各地漢人也返還故鄉(xiāng)。一時間,數(shù)百萬人上路奔走,道路交錯,互相殺掠,能返鄉(xiāng)者只有十之二、三。又因饑疫災患,人相食,無復耕者,中原大亂。
第五道殺胡令:“羯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嚴格說來,這不能歸到殺胡令里,這是冉閔稱帝后臨江告晉之語。冉閔稱皇帝位于鄴城南郊,大赦,改元永興,國號大魏?;謴捅拘?,隨后,“遣使者持節(jié)赦諸屯結(jié)”,諸屯皆不從。冉閔遣使臨江告晉,東晉朝廷以冉閔已稱帝,不答其使。冉閔陷入孤軍奮戰(zhàn)之中。
《殺胡令》的存在,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請那些站在所謂的“衛(wèi)道士”高度的精英們,不要再用你們那些灌滿不知所謂的“歷史知識”的腦袋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所作出的行為,如果你們一定要批判冉閔,批判《殺胡令》的話,我只能說那是因為你們在嫉妒,嫉妒你們沒有資格像冉閔一樣,成為歷史上重量級的人物,成為廣大真正中國人的偶像?;蛟S如果你們有機會穿越一把,你們會不會把自己的親友長輩、父母兄弟、妻兒老小送給胡人欺辱、折磨、生撕煮食,然后來實行你們的“民族大融合”呢?我看是不會的罷,或許你們會戴上藍顏色的隱形眼鏡,把自己的頭發(fā)染的金黃金黃,然后高呼:“老子也是胡人!”回過頭來,給自己的族人頸脖上狠狠砍上一刀,然后像一個吸血鬼般撲上去,當然,懂事的也許會先孝敬了自己的新老板,然后才是自己“享用”那同宗同源的血脈。
不要說什么“海納百川”,一溝污穢,送給我們,我們都不要,誰愿意喝那些臭水的,自家去吧,不要扯上我們。至于說“五胡亂華”的歷史會影響民族大團結(jié),那更是個笑話,各個民族最終的結(jié)局我在前面已經(jīng)說清楚了,實在是想不到這些民族到底跟我們現(xiàn)在的中華民族有什么關(guān)系。團結(jié),是建立在平等、和平的基礎(chǔ)上,沒有這兩個先決條件,你跟誰團結(jié)去?你樂意捧人家的臭腳,人家還嫌棄你太軟弱了!如果不是冉閔的大開殺戒,十六國的那段歷史,將會成為漢民族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