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喪的風氣,在官員中都心照不宣。
但凡家里一有喪事,必定會通知在朝為官的人回來奔喪。
事實上,很多已經(jīng)不是為了奔喪,而是為了讓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知道,自己家族中有人是當官的,都是奔著面子去的。
如果朱元璋同意宋隱的建議,那么這種替家族充面子的情況,就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
朱元璋聽了宋隱的建議后,當即陷入沉思中。
如果官員時間和心思都用在奔喪上,還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受損失的終究是朝廷。
朱元璋消化完宋隱的建議后,心里已經(jīng)認同這樣的說法了。
“好,就按宋隱建議的那樣,禮部修改一下奔喪制度?!?
“沒有規(guī)矩就沒有方圓,如果沒有約束力,那就連揭竿起義的雜牌起義軍都不如?!?
朱元璋發(fā)話,無人敢不從。
朝臣都是人精,知道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順著朱元璋的意思來,絕對不能反對。
況且,得知以后都沒有機會再多拿奔喪福利后,朝臣對于修改奔喪制度絲毫沒有興趣。
反正也沒有空子可鉆了。
“皇上英明!”
朱元璋話落,文武百官異口同聲地稱頌起來。
“無事退朝?!?
朱元璋也不管文武百官是不是還有事,他也沒有心情再繼續(xù)聽他們匯報,開口說退朝后立刻起身離開。
終于退朝了,朝臣離開金鑾殿時都抹了一把額頭上的冷汗。
再不退朝,或許有官員即使沒有嚇尿也會癱軟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