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兒,竟然還派出施源作為主使,莫非是開始懷疑了?”
施源是他的老部下,曾多次派其到蠻荒,對這的情況很了解,當然對他也熟悉。
有這方面的原因嗎?
關重山心里想著。
就是考慮到這點,他才不能露面。
現(xiàn)在他的身份還不能暴露。
關重山這樣做完全是為大寧考慮。
在所有民眾的認知中,他早已是個死人了,突然又說還活著,必然會引起極大波瀾。
而且當時他兒子關寧起兵的理由就是以隆景帝迫害忠烈之名,旦他還活著的消息公布,就會被人們認為這是父子兩人的算計,就不能占據(jù)正義。
還有很重要的個原因。
朝不能有二皇。
太上皇也是皇。
哪怕自己有心避之,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因而關重山只能身在幕后,掩藏自己的身份。
他要統(tǒng)南蠻,為他兒子徹底消除蠻族隱患,建立道堅固屏障,守護大寧北境安寧,并致力于促進兩族融合。
鎮(zhèn)北王府駐守邊境這么多年,也讓關重山明白,個種族無法被真正消滅。
戰(zhàn)爭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途徑。
場戰(zhàn)爭勝利又能維持多久的和平?
十年?
二十年?
這是最多了。
這樣下去,兩族直接的仇恨會越來越大,戰(zhàn)爭永無休止。
這并非解決之道。
唯的,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兩族走向融合。
做個類比。
不同種族就好比生活在兩個州的人,本身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有原本存在的差異……但卻同屬國。
如果是這樣,就能夠理解了。
格局,眼界放寬后,沒有什么不可能。
關重山有個大宏愿,就是讓蠻族成為大寧朝的國民。
他的兒子建立個前所未有的王朝,能夠?qū)崿F(xiàn)各民族統(tǒng),四夷盡歸……
而做到這點,并不是戰(zhàn)爭能夠做到的。
關重山本是個武夫,卻用起了文人的手段。
而這也正是顯出了關重山的能力。
他以個外族人暗中掌控了克烈部落,并用出各種辦法化解兩族仇恨,而今他們能坐到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原本他就要贏得勝利,將乃蠻部落徹底消滅。
可乃蠻部落首領,那個有著半中原血統(tǒng),半蠻族血統(tǒng)的拜不花實在可惡。
竟然投靠了北夷,并將其引入戰(zhàn)場。
關重山很了解蠻族的歷史,本是原屬同族,卻因歷史原因分為兩支。
其中支被驅(qū)趕出來,他們就在姑衍河畔居住下來,后自稱為蠻族,也就是南蠻。
而在更北邊的大草原上,生活的族群被稱之為北蠻,實際上他們是夷族,也就是北夷。
南蠻北夷,本是有著世仇的,比之跟中原絲毫不弱。
可拜不花卻違背了自己的祖訓,投靠了北夷,還將之引入……
關重山感覺到了強烈的危機感,他很清楚北夷有多么強大,旦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原。
那會是場大災難!
而大寧,首當其沖!
定要阻其南下!
關重山迫不得已,派出使臣向大寧求援。
他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是鼠目寸光的人,若換成隆景帝,這個時候想的肯定是,你們內(nèi)斗消耗與我何干?
可卻忽略了什么叫唇亡齒寒。
果然,寧兒立即派出了五萬鎮(zhèn)北軍,原本他只是要三萬的,他知道大寧現(xiàn)在也很難,若不到?jīng)]有辦法的時候,不會求援。
可這次的危機真的太大了!
關重山必須要把其阻擋在蠻荒,戰(zhàn)場也只能在蠻荒,不能進大寧步……